当前位置: 现代健康网 > 快讯

第十次深圳痛风会议等系列活动圆满落幕

发布: 2025-09-17 16:15 | 现代健康网 |编辑: doudou |查看:
本文相关:
收藏

多方共绘风湿病学科高质量发展新蓝图

本网讯 (记者 黄学民 通讯员 李禹莹 何思慧/报道) 2025年9月12日至13日,鹏城秋意初显,学术氛围炽热。由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学会、深圳市医学会主办,深圳市中医院、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临床传承创新研究中心抗痛风联盟承办,“第十次深圳痛风学术会议暨第二次鹏城免疫歧黄学术会议暨2025年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痛风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暨风湿病中西医结合诊疗进展研修班暨深圳痛风爱心俱乐部20周年庆典”在深圳圆满收官。

这场汇聚国内风湿病领域顶尖智慧的学术盛会,恰逢“十四五”规划收官、中医药事业从“量积累”迈向“质飞跃”的关键跃升期,以“风华正茂五十载,勇攀高峰展新篇”为主题,为风湿病学科创新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也为深圳乃至全国痛风防治与中西医结合事业写下生动注脚。

守正创新:学科聚力 激活发展“源动力”

本次活动承办方,深圳市中医院党委书记蔡本辉在欢迎辞中表示,本院风湿科自开科以来,院方始终以“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为指引,在学科建设上打造“名医工作室+专科联盟”双轮驱动模式,培养了一批青年骨干;在科研创新上聚焦痛风发病机制、中医药干预靶点等关键领域,近年牵头/参与多项课题,并获得喜人成果;在服务民生上,深圳痛风俱乐部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开展健康讲座、社区义诊等,服务患者超11万人次。

“站在‘十四五’收官与中医药跃升的历史节点,我们将以‘钉钉子精神’巩固优势、培育特色,让中医药在风湿病防治中展现更大作为。”蔡本辉书记的发言,既总结了过往成绩,更锚定了未来方向。

二十年坚守:医患同心 架起温暖“生命桥”

作为本次活动的“情感纽带”,深圳痛风爱心俱乐部20年发展历程成为焦点。

深圳市中医院风湿科学科带头人张剑勇教授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讲述,带与会者重温了俱乐部从萌芽到壮大的点滴:从最初几十名患者的线下交流,到如今覆盖全市、辐射湾区的超万名会员社群;从单纯疾病科普,到集诊疗指导、心理疏导、康复支持于一体的全周期服务平台……“这不仅是一个患者组织,更是医患携手对抗疾病的‘同心圆’。”

张剑勇教授表示,未来将持续完善俱乐部功能,让中医药的“治人”理念贯穿痛风防治全过程,把这份温暖与力量传递给更多患者。

十二年同行:心信相传 共筑“温暖之家”

记者现场采访了解到,自2013年便与俱乐部结缘的“元老”,俱乐部执委、资深会员李娟女士以患者家属与“康复见证者”的双重身份,讲述了一段“与疾病博弈、与温暖同行”的暖心故事。

在张剑勇教授及俱乐部医护的耐心陪伴下,丈夫刘鹏经过2年中西医系统治疗,实现体重回落、尿酸达标、发作控制、状态回升,更收获了家庭幸福。

如今的李娟夫妇,已从“被助者”蜕变为“守护人”:他们积极参与俱乐部活动,主动担任志愿者,用亲身经历为焦虑病友注入信心。

未来,李娟刘鹏将与更多俱乐部大家庭成员一起,坚定守护这份“医患一家”的温暖:以心信相传为纽带,秉持“撒爱痛风俱乐部”的初心,用行动证明—痛风可防可控,健康与希望,永远在彼此的手中传递。

平台赋能:融合破局 开辟学科“新赛道”

本次会议的“桥梁搭建者”,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立昌教授,高度肯定了系列论坛的平台价值。“深圳痛风学术会议历经十载,鹏城免疫歧黄学术会议再开新篇,本质上是中医药与现代医学、免疫学深度融合的实践样本。”

刘教授表示,在“中西医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下,此类学术平台不仅是知识碰撞的“讲台”,更是成果转化的“试验田”。

“未来,我们将推动建立‘临床问题-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临床应用’的闭环机制,为患者某得更多的‘健康红利’。”刘立昌教授说。

权威引领:战略赋能 擘画行业“新图景”

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主任委员姜泉教授的致辞,为会议注入了更高维度的思考。她首先对张剑勇教授团队在深圳市“三名工程”支持下取得的成果给予高度评价。

针对未来发展,她表明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将持续与深圳各界携手,为护佑群众健康、推动中医药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姜泉教授的表态,传递出行业领航者的信心与担当。

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金世明会长则以“时代坐标”为切入点,引发与会者共鸣。“2025年,既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大考’,更是中医药事业的‘跃升起点’。”

他表示,在全球疾病谱变化与“健康中国”战略深化的背景下,风湿病防治需打破“学科壁垒”,推动中西医结合从“简单叠加”走向“有机融合”。

“深圳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理应在中医药创新上先行先试。期待深圳以此次会议为契机,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深圳经验’。”金世明副会长说。

受邀嘉宾纷纷感慨留言盛赞

记者采访中发现,受邀参加深圳市中医院痛风爱心俱乐部20周年庆典的部分患者或嘉宾,对张主任带领的团队20年来为俱乐部贡献和辛勤付出,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记者看后也为之动容,特意精选其中的两篇代表作供读者共同分享。

网名:(长城船舶)感谢深圳市中医院爱心痛风俱乐部,让我有缘认识了优秀的张主任!他是学科的“筑路人”,更是患者的“摆渡人”。他以仁心为舟,以医技为楫,在中医现代化的浪潮中,将无数患者渡往安康之岸。

他是科研的“攀登者”,亦是传承的“燃灯人”。手握1项国家自然科学课题、24项省市课题的研究成果,斩获5项国家级学会科技奖项,12次参与诊疗指南制定。这些数字背后,是他对“治未病”理念的深度探索,是对中医防治风湿病机制的执着攻关。

身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专家,他以严谨的学术态度为科研把关;作为中华中医药学会首批科普工作室负责人,他又褪去学术的晦涩,把“祛湿通络”的中医智慧化作百姓听得懂的家常。

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的讲台上,他将辨证施治的精髓倾囊相授,让博士研究生们接过岐黄之术的薪火;在全国中医药科普的舞台上,他用通俗的语言消解大众对风湿病的认知误区,让中医不仅能治病救人,更能成为守护健康的日常智慧。

网名:(明丽)张博主任堪称“医学界楷模”,您的成就远远超出了“看好病”的单一维度,而是构建了一个集卓越医术、团队建设、人文关怀与长远社会价值于一体的完美闭环。

这种模式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理想的范本:医疗技术是核心,人文关怀是灵魂,团队合作是保障,长远视角是格局。张博主任和团队,是医院之幸、患者之福,更是整个社会应当推崇和学习的榜样。

以“质”致远 续写中医药新华章

从20年爱心俱乐部的温暖坚守,到十次论坛的学术沉淀;从学科建设的“深圳速度”,到融合创新的“深圳探索”,本次系列活动不仅是对过去成果的总结,更是对未来的宣誓——在中医药振兴发展的时代浪潮中,深圳风湿病领域正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书写着中西医结合的精彩答卷。

正如与会专家所言:“站在‘质飞跃’的新起点,我们有信心、有能力让中医药在风湿病防治中绽放更璀璨的光芒,为护佑人民健康、建设健康中国贡献‘深圳力量’!”(转自——聚焦中国报道)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转载自网络,发布文章 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用,另:文章 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